永利yl23411no1永利yl23411no1位于广州大学城,是永利官网创办最早的专业院系之一,学院现有5个系2个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8人,教授20人,副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80余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5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近5年通过学校“百人计划”、“青年百人计划”引进人才40余人。学院另聘有120余名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111人,其中博士生16人、硕士生504人,本科生2591人。
学院1958年开办本科专业,现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等9个本科专业,是广东省土建类专业最齐全的本科学院。其中: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5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复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8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广东省唯一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广东省第一个全日制路桥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2020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工程管理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2015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2020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复评,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测绘工程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是广东省第一个全日制测绘类本科专业;
交通运输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是广东省第一个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科)本科专业。
工程造价专业是广东省唯一的工程造价本科专业。
自2022年春季学期起,学院增设“智能建造”微专业,面向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择优遴选成班。
学院现有“土木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土木工程”学科包含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个二级学科,学院还有“土木水利”、“测绘工程”、“交通运输”和“工程管理硕士”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具备良好的科研与教学支撑条件,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和13个专业实验室,拥有7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年,获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建设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省级课程教研室1个。
学院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余项,总到校经费8000余万元;获科技成果奖励17项,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土木工程学科进入世界201-300名、在国内近600个土木工程学科中排名39-60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进入世界百强排名51-75名、在国内排名22-26名。
学院立足广东,瞄准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重大需求,与广东建筑业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高性能结构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与数十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知名企业如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冶、广州建筑、广州地铁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79个,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宽广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学院重视对学生进行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育近5年,学院培育双创团队9个;学生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63项,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以上92项;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近300 项,其中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银奖1项、铜奖1项;学生获国家级文体竞赛奖励200余人次,近年在校运会、足球、篮球联赛中多次摘金夺银。“鲁班节”系列学术科技竞赛、“爱行地下铁”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已成为学院的一张闪亮名片。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社会奖助学金、创新创业基金,力助学生成长成才。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校前茅,近90%的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3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