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1. 专业定位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具有解决复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应广东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需求,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2. 专业沿革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永利yl23411no1的前身之一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于1958年创办了建筑工程专业,永利yl23411no1的前身之一广东水利电力学院于1959年创办了农田水利本科专业;1993年设置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2000年土木工程专业设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城市岩土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2013年城市岩土工程方向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20年“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
3. 专业发展情况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以服务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大型基础设施为特色,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城市深邃、海绵城市、跨江跨海隧道等建设方兴未艾,城市地下间工程将迎来其高速发展阶段,这必将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永利yl23411no1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源自永利yl23411no1最早创办的建筑工程专业及农田水利专业,专业建设起点高,2004年获批“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岩土工程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含岩土工程方向),2012年在原省岩土工程重点扶持学科基础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013年城市岩土工程方向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20年“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永利官网目前是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近年来本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排名中位列第10位左右。
4. 培养特色
本专业围绕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优良的理论学习、实验实习和创新训练的环境和平台,强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合理布局与结构设计计算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开放式的创新人才。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工程师的实践能力。
5. 教学科研平台
本专业打造以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土木工程协同设计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拥有5个国家级教学平台,42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专业实验室有结构工程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共5180平方米。教学实验开出率100%。有满足本科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立了广州市城市勘察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盾建建设有限公司、广东省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运转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践实训要求。
6. 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业教师32人,其中高级职称53.1%,有博士学位81.3%,有海外进修经历15人,有企业实践或获得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经历28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其中教育部非力学专业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力学教学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永利yl23411no1“百人计划”“青年百人”4人。本专业还聘请了一批就职于行业著名企业的举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
7. 办学经验与特色、教学成就
永利yl23411no1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瞄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重大需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融合,培养掌握地下空间工程理论与技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宽广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经过60余年学科方向发展历程和近年来独立专业办学历程,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专业教育特色:
①宽口径、厚基础:依托开办60余年的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土木工程重点学科和岩土工程重点学科,强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特色,培养侧重地下空间兼顾上部结构的全面性工程技术创新人才。
②重质量、强能力:构建“回归工程”的OBE课程体系,“校院系三级”、“校内外双循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以案例教学、协同毕设、校内外竞赛为手段的能力培养体系。
③重应用、求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企业深度融合,通过人才培养创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近5年,专业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部级奖项15项;教师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20余篇;本科省教学改革工程立项5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编写省部级教材4部。